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对接新需求 迎接新挑战多方共探我国食品安全风

来源: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6-27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表示,科普工作的开展,让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对健康知识更感兴趣,但很多新的挑战也摆在面前。如很多旧谣言披上了“时尚外衣”

 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表示,科普工作的开展,让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对健康知识更感兴趣,但很多新的挑战也摆在面前。如很多旧谣言披上了“时尚外衣”,传播到新媒体平台,吸引了很多受众,而在自媒体时代,这些错误的信息传播效率更高,一部分人因此陷在食品与健康的信息“茧房”中。而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品质要求提升,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概念范围扩大到与疾病预防、生命质量相关内容。一些健康相关的新概念可能影响到市场的竞争,甚至影响到行业的发展和未来。因此,食品安全科普要有科学的解释,让消费者了解相关信息。另外,健康安全方面的信息解读难度越来越大,很多说法不能简单概括为谣言,却又不完全正确,因此需要跨学科知识储备,对食品进行全面评估,主流媒体需保持公正和科学立场,让专业人做专业事。

从实践来讲,风险交流是有目标、有受众的,因此要不断针对食品安全领域出现新问题和新挑战进行交流。我国近10年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变化,随着不同问题的出现,交流对象、交流方式和模式必然产生变化,而随着各国风险管理的新动向和法规标准、政策的更新,食品科技界和产业界技术的迭代进步,在开展风险交流工作中,不能墨守成规,要不断学习、创新,适应新形势。

  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不是独立的,而是与食品安全文化、新媒介生态环境等息息相关。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食品安全管理系教授Carol Wallace谈到国际视野下的食品安全文化与食品安全风险时表示,食品安全文化的概念2009年前后出现在出版物中,食品安全文化的演变基于HACCP,是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理解和研究的分支,建立在组织文化、组织心理学、人为因素研究、安全科学、社会认知科学和民族文化工作的基础上。她指出,可以通过完善食品安全文化,来影响食品企业的经济收益,完善改进文化不仅可以加强文化,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底线。

以多维模式带动食品科普传播

  面对新需求,科技界如何有效做好消费者沟通和交流?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、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娜表示,科普工作需要有的放矢,这需要科技界了解食品产业变化过程中消费者对于信息需求的变化。“从1998年到现在,我国居民对于食品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,从食品品类需求,到食品安全需求,再到现在对食品营养和安全两方面的需求。随着需求的变化,产业界也随之调整,这些都使消费者对食品知识的求知欲不断增强、改变。”

  食品科普与每个人息息相关,但食品科学却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应用学科,如何做好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的传播,对媒体从业人员来说挑战很大。媒体如何借助平台优势、依托专业力量,将科学的风险交流成果更好地传播给消费者,成为此次会上探讨的重要话题。

  清华大学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秘书长苏婧表示,短视频、社交媒体与网络媒体、电视及报纸和广播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点并不相同。我国食品安全舆情始终保持高位,随着监管力量加强,变被动曝光为主动披露。近些年的食品安全问题演变成餐饮、外卖、电商等新产业带来的新风险。而由于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,后真相特点愈加明显,公众主观认知与实际食品抽检结果会产生巨大落差,而“你点我检”“你送我检”等行动能够呼应公众主观感知,提升公众参与感。通过社会赋能、群众参与、政府宣导,给公众赋权,将食品安全监管力下放,从单向沟通向双向沟通转变,纳入更多的食品安全利益相关体,将被动解决问题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,“在未来,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将愈发主导,成为风险交流最核心一环。”

从多方面提升公众风险交流参与感

  中国食品报社社长黄国胜表示,作为长期深耕食品、健康领域的专业媒体,中国食品报社主要通过三方面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认知的科学水平。一是坚持以专业性为抓手。专业媒体应充分体现专业特色,科学、公正、及时、准确发声。用科学的真相和公正的建议,引导食品安全舆情向着科学、客观、严谨转变。40年来,中国食品报社扎根食品领域,组建了包括400多位知名专家在内的智库,将科学的声音更好地传播出去,正本清源,是中国食品报社一直坚持努力的事情。另外,随着“大食物观”的落地,越来越多的新食品逐步走向市场、餐桌,公众对此有更多的认知需求,中国食品报社坚持用专业力量更好地引导消费者来认识这些新事物,让消费者在消费时,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,充分发挥媒体专业作用,让科学跑到谣言前面,让科普跑到消费前面。二是用好专业素材。作为专业媒体,在风险交流中,要用好优质、专业的素材,将风险提示和风险解析用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,将有效的资源转化为消费者能够掌握的知识,从而做到真正的交流沟通,形成良好互动。三是充分发挥融媒体矩阵优势。纸媒转型要向移动互联发力,中国食品报社也从过去的“一张报”逐步发展成现在一报一网一端、视频等融媒体矩阵。在传播过程中,要依托一些新平台,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,特别是年轻的消费者,通过更有效的传播方式将想表述的内容传播出去。“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好媒体融合发展优势,不断凝聚融媒体传播能量,增强食品安全宣传的针对性和精准度,加大食品安全谣言打击力度,与社会各界携手共创和谐、安全、放心的食品安全消费环境,为食品安全共建、共治、共享作出更大贡献。”

文章来源:《中国安全科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aqkxxb.cn/zonghexinwen/2022/0627/982.html



上一篇:韩江洪水出峰回落 科学调度保防洪安全
下一篇:如何科学解读营养标签?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

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投稿 |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编辑部|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版面费 |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论文发表 |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中国安全科学学报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